• 热点推荐:
 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人之性恶明矣

Time:2025年02月23日 05时06分40秒 Read:106 作者:admin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

《荀子·性恶》中的原句: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古有荀子近有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人之性恶”——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

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

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

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6]。

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

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荀子这里的情性观与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关。

然而性自命出以“情”为天的观念引出的是自然主义、情感主义的生存论调。

荀子没有沿着这一个路向发展,这是因为,他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

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这就是性恶论。

Copyright © 2025 豆禾网 | 网站备案号:新ICP备2025018319号-20 | 网站地图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留言给我们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