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儿女在2011年6月上映的。
《党的儿女》和湖南卫视"红色青春季"整个基调相同,旨在成为全国卫视中第一个以"青春"为主题解读红色银幕人物的主旋律专题片。
依据这个思路,节目团队力图在《党的儿女》制作过程中以新模式和新角度解构红色银幕人物。
尝试从历史人物的精神中提炼出具有现代特征的关键词,并以此为视角对人物故事进行全新解读。
《党的儿女》在人物类别上不仅包括了真实的历史人物,甚至还有为现代年轻观众所熟知的虚拟影视艺术人物形象,例如《潜伏》中的余则成,通过这个虚拟形象来对背后的真实人物与故事原型进行再次解读。
通过这种办法,《党的儿女》中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可以更好的为现代青年所理解和接受。
《党的女儿》对准百年党史中平凡而伟大女性人物,全方位显现她们勇敢、坚毅、钻研、乐观的优秀品质,展现富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女党员群像。
从载入史册的革命者向警予、江竹筠等人,到如今奋斗在各行各业,展现职业品质的汪云、文花枝等人;从为国争光极富钻研精神的研究者屠呦呦、唐克丽等人,到在基层岗位奉献青春的劳动者赵梦桃、黄文秀等人,镜头展示这些女党员们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生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女性特色。
同时,节目也重点讲述她们大国大爱之外的小家之情,她们拥有多重身份,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更是她们自己。
节目通过身份的转换更加细腻地展现在不同时代下女性为民族振兴做出的努力。
以女性视角感怀百年来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新中国建设不怕流血牺牲、乐于奉献、砥砺前行的女共产党员,这不仅仅是情怀,更是一种动力,将激励每一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使命中敢闯敢干、勇夺胜利。
这部电影在当今看来依旧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其“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和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和鼓舞,该片描写了共产党人历尽艰难,前赴后继的英雄业绩。
影片在展现悲壮的历史画面时,不回避战争年代的苦难,自始至终充满了悲剧气氛,但是悲并不令人沮丧,悲而益显其壮烈正气。
本片意在悲剧气氛中突出英雄主义,它没把主人公写得非常高大,但却写出了这位党的女儿真实的感情和真实的行动。
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老电影,《党的女儿》在《北京日报》等十几家单位联合组织的“1958年观众最喜爱的国产影片”的评选中名列榜首,第二年于苏联放映时也是反响热烈,之后更是被陆续改编,以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