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尺寸是我国长度的市制单位,相互之间换算关系是十进制。
1丈=10尺;1尺=0.1丈;1尺=10寸;1寸=0.1尺;1寸=10分;1分=0.1寸。
长度的市制单位与国际单位的换算如下:1米=3尺;1尺=1/3米;1分米=3寸;1寸=1/3分米;1厘米=3分;1分=1/3厘米。
古代长度单位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也有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的单位,如肘、虎口、掌。
《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黍是古时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
一百黍重量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用百粒黍排列起来,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
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的制度混乱,到了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慢慢的由混乱逐步走向统—的发展趋势。
在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米“米”,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一米等于10分米。
可用来衡量长、宽、高。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
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
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