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了。
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在成人全长5-7m,按位置与形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管径由十二指肠(约3-5cm)向下逐渐变细,末端回肠管腔仅1.0-1.2cm,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生理功能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功能表现毛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
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黏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多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小肠和大肠的区别主要在于结构和功能,具体区别如下:1、结构:小肠开口于幽门,止于大肠,全长4-6m,且小肠壁较光滑,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而大肠长度为1.5m,分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连接回肠末端;2、功能:小肠主要起消化吸收的作用,可以消化摄入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并进行吸收。
大肠主要是吸收从小肠运输来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还有储存大便的功能,适当时候再将大便排出体外。
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临床表现,多见于结肠病变。
而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则考虑为小肠病变。
所以临床表现不同,发病部位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