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庙遗址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仙女路2号,清代建筑遗址。
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
座北朝南,清同治《扬州府志》记有宋代韩魏公在庙祷雨谢雨文。
江都城区旧名仙女庙,其来历与东陵圣母庙带发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关。
这里最早叫蔡家庄。
传说东汉时的一年,天降大灾,东海一条黑龙来这里兴妖作怪。
其时,大雨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没了庄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
偏偏瘟神又至,全庄人上吐下泻,奄奄一息。
危急关头,天空飞来一条白龙,昂首向黑龙杀去。
经过几个时辰的搏斗,黑龙败下阵去,狼狈而逃。
空中云消雾散,大水向长江退去。
此时,天边又飞来一只黄鹤,口衔药草飘落而下。
不一会儿,白龙和黄鹤都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两位道姑打扮的女子。
原来她们就是东陵圣母庙(东陵为我区宜陵古称)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
两位姑娘用草药熬汤,送到每家每户,使全庄人转危为安。
后来两位姑娘化作两条白龙腾空而起,驾着彩云飘然逝去。
人们为感谢她们的恩德,就在河边建了一座庙,祀奉二位仙女。
后来,蔡家庄也就被“仙女庙”名称代替。
仙女庙的来历史书中记载颇多。
《后汉书·郡国志》中关于广陵郡东陵亭(今宜陵)有这样一段记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终,以状上,因以其地立庙,号曰东陵圣母。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又载:“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飞升,化为白龙而去。
”按此说法,康紫霞身为东陵圣母庙主,侍奉圣母杜姜多年,不无有“素著灵异”的附会之说,死后被人尊为仙女并“立庙祀之”是完全可能的。
据记载,仙女庙在东陵圣母庙以西二十多里处,其正殿上确也供一牌位,题为杜康二女,所以一般认为仙女庙所祀的仙女为杜姜和康紫霞。
仙女庙镇作为建制镇的較为确切的时间,则可以从雍正十一年(1733)的《扬州府志》中找到答案。
该志在“镇市”篇目中已明确列出仙女庙镇。
这就说明,仙女庙镇当建于雍正六年(1728)至十一年(1733)之间。
而在这期间,扬州府在行政编制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雍正九年(1731)五月,两江总督尹继善上疏,称“江都县襟江控淮,路当要冲,事务殷繁,附居府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便于管理,建议增设一令与江都分疆而治。
八月,从江都县中析出甘泉县。
因此分析,仙女庙作为镇的建制,当在析县前不久,或与析县同时明确的,即雍正六年至九年之间,抑或即是雍正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