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国内外的传播途径1、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是中外交流历史中重要的中国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2、茶文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茶文化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推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3、发展茶文化,既能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品尝者享受到茶香、味甘、色艳、形美,进而陶冶情操,增进精神素养。
4、茶文化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我国茶叶对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茶在我们中国最初是在巴蜀一带开始兴起的,后来慢慢的才向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传播开来。咱们国家的饮茶习惯是在秦朝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形成和传播开来的,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早是在巴蜀地域发展为业的。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把茶作为一种上贡的贡品。
随着历史的推移,秦汉统一中国后,茶叶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逐渐增强。尤其是一些茶的加工、种植等,传播先后顺序也是先东南部地区,其次是西北区地区。而且有不少地区都是以茶相关的字眼来命名的地方名字,例如湖南的茶陵,就很能够说明问题。
茶叶在中国国内的传播途径茶树在国内的传播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物种一般是顺着江河的流向而扩展、传播的。即从云南——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此外,通过茶马古道传播至西藏等边缘地区。————红魅茶叶
茶叶向其他国家的传播中国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人工培植茶的国家。先秦时期,巴蜀人就开始饮茶,随后饮茶的习惯流传到相邻的地区。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饮茶已经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之后推广到全国各阶层。
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中国茶传入欧洲则在新航路开辟以后。1545年前后,意大利人赖麦锡的《航海记集成》中提到了中国的茶,这是欧洲最早的有关茶的文献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的开始,从此,中国茶开始占领欧洲人的食谱。
妇女之友
新航路开辟之后,全球商品交流迅速发展,三大无酒精饮料类商品先后进入欧洲:1528年,西班牙人将可可输入到欧洲,荷兰人1610于年将茶输入到欧洲,1615年,威尼斯商人将咖啡输入欧洲。
在所有饮品中,茶可谓真·妇女之友。首先酒精会使人昏昏沉沉,举止粗鲁,没有什么比酗酒的丈夫更让女性烦恼的了。而作为酒的替代品,茶却能提神醒脑,又不失文雅。在下午四、五点钟沏茶配上点心,和朋友们喝茶聊天——即 茶话会/下午茶,本身就是贵妇的发明。而茶馆和茶园更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以外的社交场所。
无论酒馆还是咖啡馆,都是男人们消遣的地方,良家妇女不能去。但单身女子可以去茶馆会晤朋友,不会损伤名誉。到18世纪时,单是伦敦就有2000个茶馆,还有很多的茶园,泰晤士河上的伏克斯霍尔茶园就是典型代表。
茶园集英式园林、球场、茶室、音乐厅于一体,男女都可以去散步、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茶园举办音乐会和舞会,是那个时代上流社会喜欢的会所。
从贵族到平民
一开始,茶叶是作为药物放在药店里出售的,主要用来治疗痛风、积食等富贵病。一开始欧洲的学者、医生、教士就饮茶是否有益这个问题争论不休。1625-1657年,整个荷兰还掀起了一场“饮茶大辩论”。最后因为法国大主教对茶叶的疗效背书,才结束了这场争论。不过参照欧洲长期以来的医疗水平,茶叶当然是比其它治疗方法(放血、切除不相干的器官什么的)要靠谱得多。
自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贸易,就开始实行价格垄断,茶价奇高。其实中国买到欧洲的茶叶价格也算公道,但政府课以重税,商家再随意加价,把茶叶变成一种非常昂贵的饮品。同一个时期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3先令4便士,而伦敦则高达2英镑18先令4便士。于是私运盛行,大量私茶由外轮运抵英国南岸。国内实际饮用量和官方统计的进口量差别非常。议会决定废除茶税。经过一个窗口期,英国的茶税从190%降到12.5%。此后英国茶叶正式进口量激增,饮茶人口和国家收入也大大增加。于是,17世纪初上流社会的奢享,在18世纪中期变成几乎所有英国家庭早餐的平民饮料。
茶(财)之路
中国茶对外的传播,海路和陆路并行。陆路沿丝铜之路向中亚、西亚、北亚、东欧传播;海路向阿拉伯、西欧、北欧传播。
从唐代开始,陆上的古丝绸之路同时也是茶之路。茶叶先从产茶地向长安集中,然后以新疆地区为中转站,经天山南北路通往东欧。而明、清时还开辟了一条经蒙古高原到达俄罗斯的茶叶之路。
海路则始于明清之际,从江西、浙江、福建茶区出发经宁波港、泉州港、广州港直接运往欧洲或先输往南洋诸国,再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1610年转运至欧洲,从此,中国茶叶正式进军欧洲,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
从中国茶开始销往欧洲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而茶叶出口最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8世纪末,英国工业大发展,向中国输出工业品,加上从印度转口的棉花以及鸦片,也才刚刚达到贸易平衡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和中国做生意的欧洲各国居然可以忍受贸易逆差?因为倒卖中国商品到其它国家的转口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超过了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1651-1652年度,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始举行茶叶拍卖活动,每年输入该掉的茶叶达4000万磅以上,转口数量很大,约占输入的35-50%, 1758年荷兰茶叶贸易的利润率竟达到196%。1711年至1810年间,英国政府光是从茶叶上面就收到了7700万英镑的税,有记载1784年英国的茶税是190%。这么高的税也抵不过英国人民喝茶的热情。1793年,英国政府一年的茶税收入是60万英镑,到了1833年这个数字翻了五倍半,变成了330万英镑。
茶叶在国内外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从中国出发,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英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日本的饮茶文化风俗。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韩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国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美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美国不产茶叶,美国人喝的茶全靠进口。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美国人一般只重视茶叶的汤色而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所以美国的茶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等,要么就是罐装、瓶装的茶水。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风俗。
说起俄罗斯人的嗜好,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他们酷爱喝酒,嗜酒如命。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与喝酒相比,俄罗斯人更爱喝茶,真可谓一席无酒,但不可一日无茶。如今,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叶早已成为广大俄罗斯人深爱的饮品,在俄罗斯还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
非洲的饮茶文化风俗。
在我们的印象里,非洲是一个充满野性的国家,而且非洲盛产咖啡,所以我们会很自然地想:非洲人应该没有饮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人舍咖啡而饮茶,尤其北非的阿拉伯人,他们招待客人必定要茶侍奉。他们喜欢在茶里放进了三分之一的糖,差不多糖味掩盖了茶香。另外,非洲人喝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须将茶喝完才算礼貌。
泰国的饮茶文化风俗。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越南的饮茶文化风俗。
越南毗邻中国广西,饮茶风俗很有些与中国广西相仿。越南人喜欢饮玳玳花茶。玳玳花(蕾)洁白馨香,越南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上3-5朵,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由于这种茶是由玳玳花和茶两者相融,故名玳玳花茶。玳玳花茶有止痛、去痰、解毒等功效。一经冲泡后,绿中透出点点白的花蕾,煞是好看,喝起来芳香可口,饶有情趣。
茶叶在国内外的传播途径是茶在国内的传播路线
千百年来,茶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香飘万里。茶业的重要中心也随着茶在国内的不断传播几经迁移,大致经历了一条自西向东和向南的路线。
1、始于巴蜀,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2、顺江而下
秦汉时于期,随着巴蜀与各地区交流的日益密切,茶亦被广泛的传播。茶最先传播至东部与南部,湖南茶陵的命名便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西汉时期,茶陵以产茶闻名,茶陵地处江西与广东交界,由此可见,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传播至与湘、粤、赣毗邻的地区。
3、继续东移
五胡乱华,西晋南渡,北方豪门进驻中原,建康成为当时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崇茶之风盛行于贵族富豪之间,致使江东饮茶与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快了我国茶叶向东南推移的脚步。
4、行至江南
唐代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产量大幅提高,制茶技艺亦达到当时的顶峰。高水准生产出的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此时,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正式成为我国茶叶产制中心。
6、由东转南
由五代及宋朝初年开始,全国气温骤降,使得我国南部茶业较之北部发展更为迅速,并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制茶中心,具体表现为福建建安茶取代顾渚紫笋成为贡茶。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发展较唐朝时,更加活跃和蓬勃。宋朝时期茶业中心的南移!
中国茶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唐代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一、“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 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代的饮茶习俗蔚然成风,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越来越讲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盛唐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等等均有关联。
公元780年左右,陆羽著成《茶经》,阐述了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对水、茶、茶具、煎茶的追求达到一个极尽高雅、奢华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
二、‘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
到了宋代,茶文化继续发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喜爱饮茶,在宫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至于下层社会,平民百姓搬家时邻居要“献茶”;有客人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在学术领域,由于茶业的南移,贡茶以建安北苑为最,茶学研究者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叶著作中,著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朱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宋代是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由于南北饮茶文化的融合,开始出现茶馆文化,茶馆在南宋时称为茶肆,当时临安城的茶饮买卖昼夜不绝。此外,宋代的茶饮活动从贡茶开始,又衍生出“绣茶”“斗茶”“分茶”等娱乐方式。
三、“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元明清时代
宋人让茶事成为一项兴旺的事业,但也让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奢侈,失却了茶文化原本的朴实与清谈,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直到明代中叶,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加之开国之艰难,在茶文化呈现出简约化和人与自然的契合,以茶显露自己的苦节。
此时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品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摄泡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等。茶叶种类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紧琐,但茶风趋向纤弱。
明清之际,茶馆发展极为迅速,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干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店堂布留古朴雅致,喝茶 的除了文人雅士之外,还有商人、手工业者等,茶馆中营点心和饮食,还增设说书、演唱节目,等于是民间的娱乐场所。
四、“茶”文化的再现辉煌时期——当代
虽然中华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内地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产量发展很快。物质基础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一批茶文化研究者创作一批专业著作,对当代茶文化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如:黄志根的《中国茶文化》、陈文华的《长江流域茶文化》、姚国坤的《茶文化概论》、余悦主编的《问俗》,对茶文化学科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这些成果,为茶文化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文化组织、茶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有些著名茶叶产区所组织的茶艺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更加促进了茶文化在社会的普及与流行。
中国茶叶的传播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中国在与世界展开商贸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19世纪之前世界的和平发展;2000多年后,一条“新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必将开启一场全新的中外文明对话,而对未来的展望也需建立在对历史的回望中。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透过意大利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笔墨,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我们的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那时,俄国、法国、埃及等很多国家都崇尚收藏中国瓷器或以之为外交礼品,也曾把中国的瓷器作为身份的象征或类似黄金的代货币。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制瓷工业得到发展,从阿拉伯国家仿制中国式的瓷坛,到波斯结合中国瓷器工艺创造出的波斯陶器,之后泰国、越南、埃及、荷兰、法国、德国、俄国、丹麦、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都掌握了制瓷技术,甚至通过中国瓷器工艺与本国文化的结合,创新出许多产品。随着这些国家崇尚中国瓷器之风的盛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崇尚中国瓷器的观念也融合到了宗教文化之中。
茶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许多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元9世纪日本刮起一股“弘仁茶风”,贵族间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公元12世纪,日本僧人到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此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最终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17世纪初,荷兰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茶叶输入欧洲,开始推行饮茶之风。18、19世纪,茶叶在英国开始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饮茶也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各国之间也开始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文明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构建了东方与西方的平衡关系。
“海上丝路”对于中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中国的海洋、海权、海防思想,如《诸蕃志》《岛夷志略》;清初泉州人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透过台湾全面陈述了中国海防的意义和经略海洋的必要,在清初的海洋经略中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历史上还有一大批闽南人筚路蓝缕,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定居,开发生产。通过“侨批档案”(2013年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就足以证明闽南华侨华裔艰辛的足迹。目前,在海外生存发展的闽南籍华人大约有2000万人。他们作为关心祖国富强的华侨华裔,也是新世纪我国联系海外、重塑“海上丝路”的一支重要力量。
历史证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将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供丰厚的历史基础。“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