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推荐:
 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茶叶中国传出 人们有的会拿茶叶煮粥

Time:2024年09月01日 09时19分46秒 Read:69 作者:admin

茶叶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1、中国输出的是: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由此路传过去的。

引进: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石榴、琉璃、香料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传入了我国。

  2、简介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茶叶是从中国流传到世界的吗?

早期的茶叶,它的作用是用来治病的。早期的茶叶,它其实是一种药材。而这种说法的来源主要跟神农有关。虽然我们在平常的书法当中都认为茶叶的来源是曾经有一回神农在烧水的时候,几片叶子不小心飘到了烧开的水中。但是当神农拿出这些水进行饮用的时候发现具有独特的芳香,但是这种说法只是民间上所流传的说法,在《神农百草经》这本书当中曾经记载神农在尝百草的时候有一回中毒倒下,而这个时候恰逢一片叶子飘落到了神农的嘴里这个时候才使神农得救。所以说,人们推测在最开始的时候,茶叶的用途并不是用来饮用的,而是用来下药的。

这一点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认为茶叶当中有很多种物质,对于身体上的某些疾病都是有一定的疗效的。在《本草纲目》这本书中就有记载过茶叶的药用价值,这本书中曾写到寒性的茶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讲,可以凉血,泻火。在中医上人们认为味甘多补,味苦多泻,而茶叶的味道多以甘苦为主。所以说中医上认为茶叶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消食,利水,祛痰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茶叶也能够通过内服的方式进行使用,而内服的方式主要是将茶叶做成茶膳。茶膳的做法就是将平时所使用的茶叶与我们所要吃的食物结合起来,做成我们能够随着其他食物能够一同吃到腹中的食品。比如说,人们有的会拿茶叶煮粥,也有都会拿茶叶做成茶角,茶面以及饼干,点心这些平时日常生活当中所食用的小食品。

同时茶叶当中也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预防癌症,而且还能够起到消除体内脂肪的作用,因此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茶叶是有一定好处的。

茶叶是什么时候传入欧洲的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的文明饮料之一,它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饮茶风尚遍及全球。迄今为止,全世界种茶国家高达六十多个,但探本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接触的茶名、饮用的茶叶、饮茶方法、引种的茶苗、种植技术、制作工艺以及茶具茶艺等皆源自中国,其途径或直接或间接。英国能成为驰名世界的爱好饮茶之国,正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作为一种神奇的饮料,茶在18世纪成为英中贸易的核心商品,长期处于贸易中的支配地位,为贸易商赚来了高额利润。红茶在18世纪得到了大发展,英国人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红茶为主,下午茶为特色的饮茶习惯。直至今日,红茶己然成为“国饮”,而这一切主要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积极发展红茶贸易来实现。萊垍頭條

中国不但是茶文化的发样地,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与利用茶叶的国家。通过考古遗迹和史书记载可以证明,早在上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里,我国就发现和食用茶叶。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茶的国家,并将其撰写成书流传千古。约公元前2世纪的辞书之祖《尔雅》,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其中就有茶名的“茶”字,这是可以考证的世界上最早关于茶的记录。唐代陆羽(733年一804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对中国和世界的茶学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萊垍頭條

尽管中国茶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欧洲国家却直到16世纪中叶才知道中国茶叶,而茶叶为其认识与享用始于访华的欧洲传教士。在中国茶叶还没有进入英国本土的时候,己有少数访华的英国传教士认识中国茶,他们大都真正到过中国并在旅居过程中接触到中国的饮茶文化。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平户(今广岛)的代理人维克汉姆仪.Wichham)对中国茶非常喜爱,他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6月27日写给澳门分公司经理伊顿的信中,特意请其想办法在当地购买最优质的茶叶(Chaw)一罐。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信中使用的茶是“chaw”的拼写,可见当时的英文文献资料中使用了广东话“cha”的派生词。塞缪尔,拍切斯(Samuel Purchas)于天启五年(1625年)在伦敦出版的《泊切斯巡札记》中提到了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日常必备品。萊垍頭條

中国茶叶究竟最早是何时传入英国,其传播途径如何,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出现在英国的茶叶是由荷兰传入的。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陈椽的《茶业通史》一书指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开始与中国通商。翌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东方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商船自爪哇来澳门运载绿茶,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转运回欧洲。这是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茶叶输入欧洲的开始。”條萊垍頭

书中还提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英国一家咖啡店出售由荷兰输入的中国茶叶……。”由此茶叶初入欧州应归功于荷兰人,庄国土教授也认为“第一批茶叶输入欧洲,系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中国澳门运到爪哇,再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运抵荷兰阿姆斯特丹。”还有一些中国学者认同这种观点。此外,简·佩蒂格鲁的《茶叶社会史》、刘鉴唐、张力主编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公元3世纪一1760年)》等书都有类似的论述以及胡赤军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一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萊垍頭條

由此得知,荷兰是最早把中国茶叶带到欧洲的国家,而后将其转售西欧其他国家。它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时第一次将少量的茶叶卖给了英国。萊垍頭條

当时,茶叶刚进入英国本土还不为人所知,于是某些具有商业头脑的商人抓住了商机,陆续将其纳入到自己经营的范围中,这使得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步传播开,之后茶叶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其中,伦敦商人汤玛士·卡拉威(Thomas Callaway)无疑具有超前的商业敏感性,他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率先在自己的咖啡馆中出售茶叶。为了提高自己所经营的咖啡馆中茶的竞争力,他开始张贴广告,向民众介绍茶和茶的功效。頭條萊垍

茶叶什么时候传到西方16 世纪,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义,经由威尼斯及马赛港逐渐的传入欧洲。欧洲人喝咖啡的风气,是 17 世纪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各地经商中渐次传开,在威尼斯出现了欧洲第一家的咖啡店-波的葛 ( Bottegadel Caffe )。四百年来,咖啡的饮用习惯不仅由西方传至东方,甚至俨然成为锐不可挡的流行风潮。

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远销至欧洲各国,很多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都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和中国的丝绸及磁器一样,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

因此,咖啡,先进入欧洲。

中国的茶叶什么时候传入欧洲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唐代以前,中国生产的茶叶便通过陆路及海运的方式远销各地。首先到达了日本和韩国,然后传到印度和中亚地区。在明清时期,又传到了阿拉伯增岛。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又远销至欧洲各国,很多上层社会的贵族、绅士都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中国的共和中国的丝绸及磁器一样,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

茶叶什么时候传到国外① 1763年,英国开始从中国偷茶,但种植试验失败;

② 1815年,英国人植物学家在其殖民地印度阿萨姆地区发现大量野生茶树,并从此开启了阿萨姆茶叶的培育工作;

③ 1866年,阿萨姆的产茶量达到600万磅(此时还是主要靠进口);

④ 1880年,印度种茶植面积达843平方公里,年产量为4300万磅;

⑤ 1888年,印度茶产量为8600万磅,这一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英国用自产的方式首次超过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不再担心清朝的垄断了。

茶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以下“中国”作现在中国国境线以内解,简单描绘一下考古学所勾勒出的图景:

1.从晚更新世之末到全新世之初,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开始从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农业转型。 在华北转型比较迅速,粟作农业的起源与新石器时代定居社会的产生大致同步,在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长期伴随着野生食物资源的采集经济——这是各自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在更外围的地区, 如东北、西南、岭南、青藏高原、西北戈壁荒漠 等,生计没有根本性改变,或转型较晚,基本与最早的一批文明无涉。由于二里头是文明社会已得到公认,所以最初的文明很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而且由于东亚与旧大陆其他文明起源中心相距较远、存在一些地理障碍,而且在约2000BC之前较少见到外来因素影响,所以一般中国新石器研究者均认为,相对于西来说的文明本土起源已成定论。

2.也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才真正在考古学上能够辨认出物质文化的地域性,进而区分考古学文化和谱系关系(某个地区的早晚文化之间往往有某种程度的承袭演进关系、从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现象), 这种文化谱系一经形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主有次、有分支也有合流,史前中国就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文化谱系交织起来的。 其中与文明起源相关的也基本上是后来早期中国的核心区域,主要包括辽西地区、晋陕高原+河套地区、甘青地区、中原地区(晋南+关中+晋南+豫中西)、黄河下游(山东及附近)、长江下游(江浙地区)、长江中游(两湖地区)、成都平原等。 这样,与传统的历史书写集中于黄河流域或中原中心说不同,考古学展现更多的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一面。

3. 文明如果不是作泛化理解(如伟大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求有科学定义的话,往往是和国家、阶级、城市等相联系,这些概念可以从人类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中抽象出来,但是在考古遗存上的表现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在缺乏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对阶层分化如何产生和维持、行政管理机构如何运行、统治者如何垄断暴力等更接近文明本质的细节知之甚少,所以考古材料的局限性也决定了研究史前史需要多学科合作。

上述各地文化不仅谱系不同, 而且手工业、大型公共工程、宗教、战争等因素在参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区域文化兴衰的态势也有高低变化、此起彼伏。这也就意味着很难用一把刀把当时中国社会切出前文明和文明阶段,就算要分别处理不同区域,分割的标准也很难事先达成共识。所以文明起源研究已从文明要素的界定、文明化一般过程的比较,转变为针对某一地方文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个案探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借用某些学者的概括,中国史前文明总进程的可被分成三大阶段:第一阶段(4000~3000BC),仰韶文化庙底沟期进入空前繁荣,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呈现出同样的态势,其他地区则相对沉寂。第二阶段(3000~2300BC),中原地区转入由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带来的表面沉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则继续此前的发展趋势,并相继达到各自的高峰;海岱地区约在大汶口中期开启文明化进程并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辽西地区文明化的起步约略同时,却似乎步调更快地走向了当地社会发展的顶峰。第三阶段(2300~1800BC),成都平原和陕北地区突然涌现出一批城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文明化进程急转直下,快速凋零,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辽西地区;中原地区在经过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调整之后再度崛起,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赵辉,2006)。

如果一定要给文明化起步时间线的话,环太湖地区是崧泽文化,以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为代表;江淮地区是凌家滩文化,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中原是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类型(西阴文化),以灵宝西坡遗址为代表;长江中游地区是屈家岭文化;黄河下游地区是大汶口文化中期;辽西地区是红山文化,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其他地区可能相对较晚,比如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三星堆一期文化,陕北的老虎山文化。

同时不同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文明化模式。模式一:在自然环境较好的东部、南部地区,社会复杂化和社会分层化程度较高。伴随新的社会等级秩序的建立,这些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一套复杂的等级表征系统。这方面的考古记录集中体现在墓葬资料中,即通过随葬玉器、象牙器、漆器、精制陶器、丝绸等高档手工业品的数量或质量,以及棺椁的有无、墓葬规模大小等物化形式来表达死者的身份。聚落之间和聚落群之间呈现出的清晰的等级秩序,则反映着社群之间的分化。而为了维持和巩固这种等级秩序,宗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式二: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西部和北部旱作农业地区,社会分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等级表征系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更多体现在聚落之间和聚落群之间。在这些地区考古记录中,常常见到城墙壕沟等聚落防御设施、大量出土的箭镞等武器,以及乱葬和杀埋活人的奠基仪式,因此社群之间的冲突和暴力似乎是其社会活中的重要内容(赵辉,2006)。

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中年代上的早晚可能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社会演变的动力是什么,不同区域社会是怎样竞争或联合的,各自成败兴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社会对后来中国文明贡献更大而有的看起来就无关……文字材料的缺乏并不妨碍考古学在谱写史前史方面的雄心,所以也希望知乎读者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文明何时何地起源的问题,或者互相攀比竞争哪种文化更能代表“最早文明”等荣誉称号,多问一些为什么,也能更好地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而且,在一个万邦林立的演化场域中,每一个地域社会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哪个不起眼的遗址就保存了重要的文明基因,对我们现在仍然有所启迪。考古学揭示了众多被历史书写所遗忘或至少是记忆模糊的文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它们抱以温情和敬意。

参考文献

赵辉:《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第50-54页。

Copyright © 2025 豆禾网 | 网站备案号:新ICP备2025018319号-20 | 网站地图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留言给我们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