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推荐:
 首页 > 资料 / 正文
茶叶种类怎么划分标准 由高到低依次为

Time:2024年08月27日 12时58分28秒 Read:53 作者:admin

茶叶的划分标准茶叶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

茶叶标准的分级百科

同一花色的各种商品茶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划分的等级。等级编号由小到大,茶叶品质则由高到低。如炒青和烘青毛茶常分6级12等(每级含2个等,也有分7级14等),一级二等品质比二级三等好;精茶中的眉茶也分级,如特珍一级、二级;珍眉一级、二级……。外销眉茶为便于洽谈订货,常以一定号码表示花色等级,见“唛头”

中国茶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110项)|萊垍頭條

GB 276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頭條萊垍

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頭條萊垍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萊垍頭條

GB/T 8302-2013 茶 取样|萊垍頭條

GB/T 8303-201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萊垍頭條

GB/T 8304-2013 茶 水分测定|萊垍頭條

GB/T 8305-2013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 茶 总灰分测定|垍頭條萊

GB/T 8307-2013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萊垍頭條

GB/T 8308-2013 茶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頭條萊垍

GB/T 8310-2013 茶 粗纤维测定|萊垍頭條

GB/T 8311-2013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萊垍頭條

GB/T 8312-2013 茶 咖啡碱测定|萊垍頭條

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頭條萊垍

GB/T 8314-2013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萊垍頭條

GB/T 9833.1-2013 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萊垍頭條

GB/T 9833.2-2013 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萊垍頭條

GB/T 9833.3-2013 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頭條萊垍

GB/T 9833.4-2013 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萊垍頭條

GB/T 9833.5-2013 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萊垍頭條

GB/T 9833.6-2013 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萊垍頭條

GB/T 9833.7-2013 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萊垍頭條

GB/T 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萊垍頭條

GB/T 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萊垍頭條

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條萊垍頭

GB/T 13738.1-2017 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萊垍頭條

GB/T 13738.2-2017 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條萊垍頭

GB/T 13738.3-2012 红茶 第3部分:小种红茶|條萊垍頭

GB/T 14456.1-2017 绿茶萊垍頭條

茶叶的分级标准不同的茶叶等级分类办法也是不同的,茶叶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滋味醇厚度、汤色、叶底来分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茶叶的等级划分。茶叶的等级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特级、1级、2级、3级....9级,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1、一级:紧结肥嫩、匀整、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明亮、褐红肥嫩;

2、二级:紧结较肥嫩、匀整、条匀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褐红柔嫩;

3、三级: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匀净、浓纯、醇厚、红浓褐红尚亮;

4、四级:肥壮紧结、匀整、尚显毫、有嫩梗、浓纯、醇厚、红浓、褐红欠匀;

5、五级:条索紧实匀整、略显毫、匀净、纯正、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6、六级:壮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7、七级:肥壮紧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8、八级:粗壮、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九级粗大尚紧实、尚匀整、褐红、有梗、纯和、平和、深红、褐红欠匀;

9、九级:粗大稍松、欠匀整、褐红稍花、有梗。

10、通常来讲,嫩度越好、含芽量越高的茶叶定级越高。

茶叶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不同的茶叶等级分类办法也是不同的,提现的是茶叶的质量,等级越低越好,茶叶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滋味醇厚度、汤色、叶底来分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茶叶的等级划分。茶叶的等级划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特级、1级、2级、3级....9级,特级

中国的茶叶分类是按什么样的标准?中国茶类分为六种,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红茶代表茶为正山小种、祁门红茶等,绿茶为信阳毛尖、安吉白茶、西湖龙井等,黄茶为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白茶为白牡丹、白毫银针等,青茶为铁观音、武夷岩茶等,黑茶为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等。

1、绿茶

不经发酵,茶性偏寒。

六大茶类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类。自古为世人所知的名茶,多数都是绿茶,比如龙井、毛峰、瓜片、碧螺春等。

绿茶要炒,专业术语叫做“杀青”。

鲜叶下锅炒制,叶片中一种叫做“酶”的物质因为遇到高温死亡了,绿茶就没办法进行发酵,因此绿茶始终都保持着绿油油的外观。

经过炒制以后,鲜叶中原本的青草味就散去,演变成了绿茶特有的清香,有的还有炒栗子香。

此外,还有少量绿茶采用蒸汽杀青的。

2、白茶

轻微发酵,新茶属性偏凉,老茶相对温和。

六大茶类中制作工艺最简单的一类。鲜叶经采摘之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晾晒或文火干燥制成。白毫银针、寿眉等属于此类。

白茶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不炒不揉、自然天成”。白茶的工艺可以说是六大茶类中程序最少的一种,但也并不简单。

晒白茶,并不是让白茶在太阳底下暴晒,是根据天气情况,把白茶在室内外摊放晾晒。

日光强度、温度、摊放的厚薄都需要谨慎把握,晾晒到一定程度烘干即可。在晾晒过程中,白茶微微发酵,产生淡淡的花香和纯净的甜味,还有日晒的香气。

3、黄茶

微发酵茶,茶性寒凉,

六大茶类里存在感最低的一类。其加工工艺类似于绿茶,只是多了一道“闷黄”的工艺。,代表茶叶有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很相似,但是多了一个“闷黄”的步骤。在黄茶的干燥前或后,趁热用纱布或草纸包裹起来,让黄茶在湿热的作用下进行轻发酵。

因此,制成的茶颜色明显发黄,带有闷制过的熟香,味道比绿茶少了一丝鲜,多了一丝醇。黄茶加工难度很高,闷黄没做到位或过了头,都出不来黄茶的味道。

4、乌龙茶

半发酵茶,茶性平和

青茶即乌龙茶。著名的安溪铁观音即是属乌龙茶类。由于其工艺特点,乌龙茶叶底经常会出现“绿叶红镶边”的情况,代表茶有铁观音、凤凰单丛、大红袍等。

把鲜叶稍微摊晾变软之后,就要用竹筛进行“摇青”了。叶片在竹筛里摇晃碰撞发酵,产生浓郁的花香。

叶片的边缘比较脆弱,碰撞变红,而叶片的中心始终是绿的,最后形成乌龙茶“七分绿三分红”“绿叶红镶边”,这就是半发酵。

乌龙茶的摇青除了用竹筛手工摇青,还有放进一个类似滚筒的机器进行摇青的。

5、红茶

全发酵茶,茶性温和

我国第二大茶类,声名远播海外。著名的正山小种、祁红即是属于此类。红茶是全发酵茶,相比半发酵的乌龙茶摇晃碰撞,红茶的发酵力度要更大一点,因此要“揉捻”。

鲜叶采摘回来,稍微晾一晾,叶片水分减少、变软之后更便于揉捻。经过揉捻,茶叶的细胞和组织破损,茶汁溢出,酶与茶中的内含物质充分接触,发酵得以快速进行。

其他茶类也有揉捻这个动作,但都多在把促进发酵的酶杀死以后进行的,因此主要以整理茶叶形状为目的。

6、黑茶

后发酵茶,茶性温和(存放一定时间后)

六堡茶和安化黑茶为代表。属后发酵茶,通常以紧压茶的形态出现。

茶叶标准的分类与分级依据大宗绿茶的分级标准

一级:一芽两叶一芽两叶占比50%以上,一芽三叶占比不超过30%,其它不超过20%

二级:一芽两叶及一芽三叶初展一芽两叶占比20%左右,一芽三叶占比50%左右,其它不超过30%

三级:一芽三叶一芽三叶初展15%左右,一芽二、三叶40%左右,其它不超过45%。

名优茶等级区分

特级(精品)

芽头比叶片长,芽长于叶(或者说芽头比叶片高),梢长不超过3厘米,一芽一叶初展大于等于70%(部分地区部分茶叶要求更高,一般要大于等于90%),一样两叶初展小于30%

一级

芽与叶等长,一芽一叶初展大于20%,一芽两叶初展小于等于70%

二级

一芽两叶大于等于70%,一芽三叶初展小于30%。

茶叶分类的标准

一、西湖龙井

产地是浙江,属于绿茶。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

习惯上称为龙井,是我国第一大名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狮--狮峰(地名),龙--龙井(地名),云--云栖(地名),虎--虎跑(地名),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

二、洞庭碧螺春

产地是江苏,属于绿茶。洞庭碧螺春,具体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

碧螺春,用春季采摘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制作一公斤高级碧螺春,需要茶芽13.6~15万个。碧螺春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因而得名“碧螺春”。

三、信阳毛尖

产地是河南,属于绿茶,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地区。

信阳产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800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颇多。清乾隆年间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信阳毛尖独特风格,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

四、黄山毛峰

产地安徽,属于绿茶。黄山毛峰是,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

黄山毛峰的生长环境,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优越,茶树得到云雾滋润,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五、庐山云雾

产地江西,属于绿茶。产于江西九江市庐山。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六、六安瓜片

产地安徽,属于绿茶。六安瓜片,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又名“齐云瓜片”。在齐云瓜片中,又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

六安瓜片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成品茶,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冲泡后,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窍散风之功效。

七、君山银针

产地湖南,属于黄茶。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是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古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述。

品茶芽头茁壮,大小均匀,茶芽内面金黄色,外层白毫完整,包裹坚实,茶芽外形象一根根银针,汤色橙黄,滋味甘醇。冲泡品饮之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尖尖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像雪花下堕,头三次都如此。

八、武夷岩茶

产地福建,属于乌龙茶。产于福建北部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武夷山。其中以景区周边的正岩产区的品质为佳,正岩产区中又以“三坑两涧”为优。

武夷岩茶兼具绿茶之清香,以及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它的特点“活、甘、清、香”。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当地人通常用“岩骨花香”来形容品质最优秀的岩茶。

九、安溪铁观音

产地福建,属于乌龙茶。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是团揉状的乌龙茶。

铁观音干茶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橙黄,艳似琥珀,有馥郁的自然花香,滋味甘鲜醇厚,回甘悠长,俗称有“音韵”。茶香高亢持久,谓之“七泡有余香”。

十、祁门红茶

产地是安徽,属于红茶。产于安徽,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

祁红产区,山地林木多,土层深厚,雨量充沛,温暖湿润,云雾多,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制作红茶。

茶叶的划分标准表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特级:紧细、匀整、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浓醇、红浓明亮、褐红细嫩;

一级:紧结肥嫩、匀整、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明亮、褐红肥嫩;

二级:紧结较肥嫩、匀整、条匀较显毫匀净、浓纯浓醇、红浓、褐红柔嫩;

三级:条索紧结、匀整、尚显毫、匀净、浓纯、醇厚、红浓褐红尚亮;

四级:肥壮紧结、匀整、尚显毫、有嫩梗、浓纯、醇厚、红浓、褐红欠匀;

五级:条索紧实匀整、略显毫、匀净、纯正、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六级:壮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七级:肥壮紧实、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

八级:粗壮、尚匀整、褐红、匀净、纯和、醇和、深红、褐红欠匀、九级粗大尚紧实、尚匀整、褐红、有梗、纯和、平和、深红、褐红欠匀;

九级:粗大稍松、欠匀整、褐红稍花、有梗。

茶叶文化

中国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叶的划分标准有哪些1按季节划分春茶3月中旬至5月中句采的茶,夏茶5月初至7月初采的茶,秋茶为8月中旬以后,冬茶为10月下旬采的茶。

2按在加工茶可分为花茶,紧压奈,萃存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茶饮料,抹茶。

3按焙火成度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Copyright © 2025 豆禾网 | 网站备案号:新ICP备2025018319号-20 | 网站地图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留言给我们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