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推荐:
 首页 > 资料 / 正文
皇帝的枕边人 青鸟飞鱼专辑

Time:2024年06月29日 14时33分03秒 Read:118 作者:admin

1,臣门如市 臣心如水是什么意思 谁说的

从前,汉哀帝刘欣听见郑崇的脚步声,总是笑着说: “我识郑尚书履声。”那时候,他很器重敢说真话的郑崇。但是,郑崇后来得罪了两个人,他和皇帝的关系就闹得很僵了。这两个人,一个是傅太后,一个是董贤。傅太后是刘欣的祖母,要求刘欣封她的堂弟傅商为侯,遭到郑崇反对,于是勃然大怒,数落刘欣说: “你贵为天子,怎能受制于一个小小的臣子呢?”董贤则是刘欣的男宠,刘欣对他有“断袖”之爱,缠绵得死去活来,差点就把皇位 “禅让”给他了。一个是皇帝的老祖宗,一个是皇帝的枕边人,郑崇全得罪了,他惟一的出路,就是死,只有死,才能化解皇帝对他的仇恨。当然,他死得很有骨气,令人肃然起敬。刘欣指责他说: “你家门庭若市,好处捞了不少吧?”郑崇答道: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我读《汉书》至此,不禁怦然心动,拍案叫绝。一个在官场上挣口粮的人,身处乱麻一般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应酬,每天都要解读各种各样的脸谱,每天都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宦海风云,无论如何喧哗,如何嘈杂,他的内心,始终像止水一样宁静,俗世间的歪风邪气,在如此宁静的水面上,无法掀起一丝一毫的波澜,这是何等超脱的人生境界!
汉书·郑崇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郑崇是汉哀帝时的尚书仆射

2,白朴的梧桐雨诗

白朴(1226~1306后) 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第一折(选) [仙吕。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胜葫芦]露下天高认气清,风掠得羽衣轻,香惹丁东环佩声。碧天澄净,银河光莹,只疑是身在玉蓬瀛。[金盏儿]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不甫能今夜成欢庆,枕边忽听晓鸡鸣,则早离愁情脉脉,别泪雨泠泠。五更长叹息,则是一夜短恩情。[醉扶归]暗想那织女分,牛郎命,虽不老,是长生。他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另。你试向天宫打听,他决害了些相思...白朴(1226~1306后) 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人。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第一折(选) [仙吕。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胜葫芦]露下天高认气清,风掠得羽衣轻,香惹丁东环佩声。碧天澄净,银河光莹,只疑是身在玉蓬瀛。[金盏儿]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不甫能今夜成欢庆,枕边忽听晓鸡鸣,则早离愁情脉脉,别泪雨泠泠。五更长叹息,则是一夜短恩情。[醉扶归]暗想那织女分,牛郎命,虽不老,是长生。他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另。你试向天宫打听,他决害了些相思病。元人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描述杨玉环与安禄山私通,而安史之乱的起因,乃是安禄山要与皇帝争夺杨玉环。这个立场旨在向我们重申“红颜祸水”的陈旧主题。

3,此生不换的歌词

【天涯月明心】『流音千回』原创音乐团队作词:momo 木易青鸟作曲 编曲:大非小ben 改编:三少和声编排:萤火三少念白编写 海报:花 夏汐演唱 和声:萤火(女)and 孢子(男)cv:祭司绯月孢子 b+j 宛宛后期:三少卜想念白:女主:问君何事到天涯,中心藏之,生死以之,何日忘之.男主:诶,怎么看这样的书?女主:只是书而已.男主:嗯……那也该读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才好.太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苏卿之女无玥 ,德性幽闲,兰指芳馨,举止中度;朕欲选侍后宫,封为月嫔.特命卿择日备礼,钦此.女主爹:臣领旨谢恩.丫鬟:小姐~小姐~不好了~不好了男主:心远则天涯远,心近则天涯近.呵,你没告诉我,心死了,要怎么办?女主:问君何事到天涯,中心藏之,生死以之,何日忘之.男主:呵,何日忘之?何日忘之……清宵半犹未眠披衣应觉月光寒更漏声声残伫立轩窗边成往昔付流年银辉落青石砖独坐屋顶沽浊酒在天亮之前遥想未央殿是谁在你枕边烛影摇红向夜阑一种相思两处愁唯此生不换月婵娟星河天悬举杯饮思念夜色凉酒樽暖月落乌啼霜满天望眼不恨蓬山远望不穿青丝长秋声短一别西风又一年已惘然流光偷转不见燕子还见月圆潺潺潺潺流岚澹澹澹澹云烟盼盼盼何奈山长水远重重重重幕帘迢迢迢迢银汉别时难怎堪再见时难万万万万万语千千千千千言如鲠在喉才开口又凝噎与君同醉杯酒间梦醒只余杜康相伴昔往矣不堪看自君别后去经年画意春阑珊回眸来时路荒草蔓月华满纵妙手能解连环清风不解语难言吟旧事天远独凭栏无限江山尽付笑谈间夜色凉酒樽暖月落乌啼霜满天望眼不恨蓬山远望不穿青丝长秋声短一别西风又一年已惘然流光偷转不见燕子还见月圆琉璃盏芙蓉缎掌中纠缠的曲线换你眉间痣一点情相牵待重结来生愿今生纠缠的红线换你心头痣一点倾我一世念韶华远
曲名:此生不换歌手:青鸟飞鱼专辑:仙剑奇侠传三青鸟飞鱼 - 此生不换作词:杨漩予 作曲:闻震时光穿不断 流转在从前刻骨的变迁 不是遥远再有一万年 深情也不变爱像烈火般 蔓延记忆是条长线 盘旋在天边沉浮中以为 情深缘浅你再度出现 我看见誓言承诺在水天 之间回头看 不曾走远依依目光 此生不换要分散不习惯怎么算都太难分开之后 更勇敢愿这爱 世代相传喝不完忘情泉 不让你如烟前尘再怀恋 望剑如面挥舞的瞬间 别再闭上眼错过惊世的 依恋回头看 不曾走远眷恋一人 流连忘返多少汗够温暖你哭喊我呼唤听清 耳边的呢喃别害怕 风轻云淡回头看 不曾走远依依目光 此生不换要分散不习惯怎么算都太难分开之后 更勇敢愿这爱 世代相传

4,小说凤还巢的主要内容

虽然是穿越小说,〈凤还巢〉不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暧昧的爱情游戏来博得眼球。而是紧密相连的故事情节和扎实的语言来获得拥趸支持。作者在穿越后那个年代并不是十全万能,一骑当千。她和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一样有自己的能力极限和困惑。但却因为显得越发真实和有魅力  明朝末年,侍郎程浦告老还乡。生有二女:夫人生女程雪雁,貌奇丑;妾生女程雪娥为侧室所生,美貌聪明,程爱如掌上明珠。程浦与宗皇朱涣然游春,遇故友之子穆居易。程喜穆居易翩翩少年,欲与雪娥择婿,夫人却欲将雪雁许穆。程寿辰,穆来拜,留宿书馆。入夜,夫人命己女冒雪娥名去书馆会穆。穆见其丑,误以为程骗婚,连夜逃去,途中遇到朱涣然,朱赠穆银马。程正忧穆生去向不明,适逢朝廷起用,只好离家奉旨出征。垂涎雪娥已久的皇族朱焕然,得知穆逃程去,乘机冒穆名来程家迎娶。夫人信以为真,即以雪雁代嫁。洞房中,两人发现全是冒名顶替,虽后悔莫及,却有苦难言。这时,地方强盗作乱,夫人去朱家避难,雪娥因朱行为不端不肯随往。不久,程浦平定贼寇,接雪娥至军中。穆也从军在此。程又重提婚姻,穆坚决拒婚:元帅洪功及周监军强给主婚,穆不得已说明程女夤夜私入书馆等情。程知穆误会,坚持完婚。洞房中,见雪娥貌美,确非私入书房之人,穆大喜。雪娥却因穆拒婚,委屈非常,在穆一再谢罪之下,才转悲为喜,终谐伉俪。 朱涣然被劫,携程妻、雪雁来投,一家团聚。
张晚知
转换的时空,在这遥远而模糊的年代,我本以为一生会安静如深渊处的水,波澜不惊。可为什么却是你,统御万民的君主,执起我的手?你那微笑沐春风,吹皱一池春水,也将明丽的阳光层层折射到我的内心深处。我亦微笑,却不相信你许诺的永久,因为我看不到我要的那份纯粹明澈:我若要得,我要得到纯粹;我若有失,我要失得精光。没有敷衍,不必强求。陈全的目光在我身上打了个转,脸上尽是惊疑不定的迷惑和怀疑:“你是女的?”“云迟确是女子。” 我被他的目光牵引,也忍不住低头看了自己一眼:我穿了件滚白边的青色深衣,这衣服的式样不分男女,如果隔得远,的确不好认。但这么近的距离,我是男是女他应该看得出来吧?或者在他眼睛里,我的胸部可以约等于无?那少年的长相美丽奇异,我忍不住便多看了一眼。那少年显然已经习惯被众人注目,见我看他,不止没有恼怒,反而明眸一动,斜视着我一笑,俨然就是色狼放电勾小女生的常用手段。 我被少年略欠高压的电眼一扫,才意识到这小子是在冲我放电,微微一怔,心里烦躁微散,忍不住“扑哧”一笑,赞道:“这少年的相貌,就是放在女子里也是万里挑一的精致美人,生得真好。”我轻轻地将环在腰间的手挪开,翻了个身,就着帐内蒙胧的月光看着枕边人熟睡的面容。他的唇角在睡梦中微微上翘,双眉舒展,神态安详,光洁的面颊被月光镀上了一圈银辉,英朗清俊,煞是好看。 我突然很想摸摸他的脸,但又怕惊醒了他,半途停手,将他落于枕上的发尾抓住,绕在手指里玩弄。也不知过了多久,突闻他沉绵的气息微错,赶紧停下动作。他一时却未醒,向我这边靠了过来,手臂一伸揽住了我,轻喃一声:“迟……”幸好她叫嚷的时候众人正在大声说话,料想除了我们以外也没人注意她叫了什么,张典忍了忍,摆手示意旁边的仆人将那小丫头捂了嘴拉下去。不料那小丫头十分倔强,竟一口咬开捂她嘴的下人,眼泪汪汪地冲张典喊道:“张大哥,这女人成天跟男人厮混,不守妇道,有什么好?值得你派人送我出府?我……”我看过这本书,个人认为不是特别好看。这本书总的来说就是讲了一个穿越过去的女主怎样一步一步克服心理因素,接受和皇帝(毕竟男主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恋爱的,全文讲了很多女主为了躲开男主而到处历险的经历。当然最后,女主还是不可免俗地跟了男主。

5,金缕衣的内容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花开堪折的杜秋娘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有心的秋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弈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然而,比起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宪宗的心,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相反的倒是潜移默化地帮着他治国安邦。这种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日子,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刚过,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年仅四十三岁,正值年盛体强之时。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然而当时宦官在朝中势力庞大,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马潭等人拥戴下嗣位为唐穆宗,改元长庆。 此时,进宫十二年,年已三十开外的杜秋娘,在宫廷中颇有声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风暴,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在某些军国大事上,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

6,春节的故事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一、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三、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五、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六、腊月三十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七、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八、贴福字的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九、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十、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Copyright © 2025 豆禾网 | 网站备案号:新ICP备2025018319号-20 | 网站地图

声明: 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请留言给我们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