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已被宋江架空后来宋江上了梁山,公孙胜看出宋江是一个非常有野心,也是非常有理想的人。
宋江跟晁盖是不一样的,宋江本身是一个公务员,所以他的人生理想是当官,能够光宗耀祖。
当初 要不是错杀了阎婆惜,他也不会下狱,也不会发生之后发生的事情。
公孙胜是一个聪明人,他看出晁盖的位置,迟早是要被宋江所代替的。
但是宋江本身是一个小吏出身,他上梁山是迫不得已,所以本意还是想回归到公务员的队伍当中。
而公孙胜的理想是不依靠当时那个腐败的社会,他就想能够杀富济贫,过逍遥的日子。
公孙胜的理想跟宋江的理想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他也不受宋江重用,所以万念俱灰之下,只能借口离开了梁山。
并且在后期的公孙胜的地位已被宋江架空,他想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
经过征讨辽国、田虎、王庆等一系列战事磨炼,此时的梁山实际上已分化为宋江和卢俊义两路人马,宋、卢屡屡分兵作战,梁山军的成员越来越固定,基本形成了两个小分队。
宋江这边,宋江是主帅,吴用是参谋,卢俊义这边,卢俊义是主帅,朱武是参谋,这样的权利分配显然不能令公孙胜满意,他这个梁山四哥、集团常委实际上已被架空,变得有名无实,公孙胜的作战指挥权甚至还不如朱武。
如入云龙这般的血性汉子,哪能受这等窝囊气,干脆一走了之。
正是隐退的时机宋江作为梁山的寨主的确是不错的人选,甭管他是怎么做到的,书中呈现的事实就是无论他走到哪儿,那些个好汉、地痞、恶霸都听过他的名号,“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可谓无人不知,也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将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好汉们聚集在一起。
反观宋江其他方面的才能可就只能用非常一般来形容了,比如武艺,你说他排梁山倒数也不夸张,论智谋,那更是远不如吴用、公孙胜,看征方腊的时候他是如何害死四位兄弟的就知道了。
且宋江的方针政策与公孙胜的治理思想相差很大。
公孙胜是一个经验老道,他当初劫生辰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团队的发展的需要。
公孙胜理想中的梁山既不像晁盖主导的那样毫无远景目标,不像宋江主导的那样只想走招安路线。
从公孙胜的道教身份看,他的理想应该是支持梁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军,推翻大宋朝廷的残酷统治。
治理思想相差公孙胜明白未来的梁山迟早要偏离预想轨道(投靠朝廷,或者说被招安),众兄弟势必有人染血,自己是时候应该急流勇退了。
于是,他酒宴之上借故回家探望老母为由乘机离开了梁山。
后来的征辽成功,梁山大军的事业达到巅峰,公孙胜此时隐退正是时机。
纵观整个北宋历史,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外患,后来北宋灭亡也是亡在了外患上。
征辽国成功,暂时解决了大宋的外患之忧,公孙胜此时选择离队,对宋江、对梁山来说已是仁至义尽。
出征的危险公孙胜本来是一个道士,是准备待在山里潜心修道的,但是看到当时这个社会非常的腐败,就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做一点事情。
所以才会跟晁盖一伙人等去劫生辰纲。
那么他本人是非常敬佩晁盖的,不然当初也不会慕名追随。
并且作为当世高人的罗真人,肯定早已算出出征方腊极为凶险,他怎肯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
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了出征方腊极为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