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比较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
“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
《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
”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风、雅、颂“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
“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颂是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