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很多的人来说,我们还是更加喜欢功名利禄的,这个对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其实这是人的本性,但也存在一部分人物是对这些不那么上心的,比如说我们的水浒英雄公孙胜,为什么公孙胜要两次离开,以及离开的原因,一起看看。
剧情分析第一,后期的公孙胜的地位已被宋江架空,他想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
经过征讨辽国、田虎、王庆等一系列战事磨炼,此时的梁山实际上已分化为宋江和卢俊义两路人马,宋、卢屡屡分兵作战,梁山军的成员越来越固定,基本形成了两个小分队。
宋江这边,宋江是主帅,吴用是参谋,卢俊义这边,卢俊义是主帅,朱武是参谋,这样的权利分配显然不能令公孙胜满意,他这个梁山四哥、集团常委实际上已被架空,变得有名无实,公孙胜的作战指挥权甚至还不如朱武。
如入云龙这般的血性汉子,哪能受这等窝囊气,干脆一走了之。
第二,宋江的方针政策与公孙胜的治理思想相差很大。
公孙胜是一个经验老道,他当初劫生辰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团队的发展的需要。
公孙胜理想中的梁山既不像晁盖主导的那样毫无远景目标,不像宋江主导的那样只想走招安路线。
从公孙胜的道教身份看,他的理想应该是支持梁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军,推翻大宋朝廷的残酷统治。
第三,征辽成功,梁山大军的事业达到巅峰,公孙胜此时隐退正是时机。
纵观整个北宋历史,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外患,后来北宋灭亡也是亡在了外患上。
征辽国成功,暂时解决了大宋的外患之忧,公孙胜此时选择离队,对宋江、对梁山来说已是仁至义尽。
第四,作为当世高人的罗真人,肯定早已算出出征方腊极为凶险,他怎肯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
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他知道了出征方腊极为凶险。
公孙胜在《水浒》中主要做了哪些事一件是公孙胜找到晁盖,促成截取生辰纲事件另一件是戴总请公孙胜回来后,在高唐州作法大败高廉,为梁山军破城立下关键一功较后一件便是梁山大聚义时,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掘出定下头领排名的石碣碑。
此外公孙胜经历大小战役数起,扮演的都是法师角色。
从这些事情上便可以看出,公孙胜在梁山是头号法师的角色,帮梁山解决一些靠人力无法解决的事。
另外,古时候起事都需要搞些神兆、图谶什么的,比如梁山聚义的石碣碑,这事非公孙胜来做不可。
总结公孙胜之所以会选择离开,其实就是看破了宋江,看破了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会走向灭亡,因此,公孙胜远离了宋江,最后才得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很多人看水浒常常被其中的侠情豪义所敬佩,其实仔细品味,方知其中人情世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