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厂是什么意思(代工厂货跟正品的区别)

  提到富士康,公众最先想到的或许是数十起跳楼事件。因为事件相当轰动,估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跳楼事件也让富士康长期饱受压榨员工的非议。除此之外,第二个跳入脑海中的应该就是“苹果代工厂”的标签。

  “代工厂”这顶帽子富士康觉得有点low

  所谓代工厂,即为一些品牌客户做产品代加工的工厂。这些工厂不具备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利润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生产。

  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地区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苹果、三星、诺基亚、索尼、松下、摩托罗拉等品牌企业都是富士康的客户。

  而就在富士康“代工厂”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的时刻,昨日传出消息,富士康集团上市公司鸿海旗下子公司FoxteqHoldingsInc,以1.119亿美金出资滴滴出行,占股0.355%。这被业内人士看做是富士康在汽车和出行领域的布局。富士康究竟是怎么想的?

  此番动作当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布局。据富士康2015年财报显示,综合收入为4.48万亿新台币(约1364亿美元),毛利率为7.15%,运营利润为1642.7亿新台币,净利润为1468.7亿新台币(约45.53亿美元)。有规模,有身家,富士康野心也就大了,不甘心只守着“代加工”这点死业务。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代工企业之间更是龙争虎斗,暗涛汹涌。早在2006年,富士康就与素有“小鸿海”之称的比亚迪打了一场关于知识产权的案子。富比案“持续数年之久,造成了很大轰动。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两家竞争公司的明争暗斗。这样的现实也在倒逼富士康做出选择:混吃等死or转型前进?2016年的前两个月,富士康综合收入为6182.5亿新台币(约1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55%。迫于以上形势,转型是富士康是想要更是必须走上的路。

  富士康对汽车和出行领域虎视眈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了。此前,富士康、腾讯与和谐汽车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同创立了互联网造车公司–和谐富腾(话说,这名字还真是简单粗暴啊)。业内普遍认为富士康将从中获得制造及电子硬件的生产业务。与以往的代工模式不同,富士康或许能在此三方合作的模式中,寻找突破的契机。

  其实,富士康并不缺少技术,据曼哈顿专利顾问公司EnvisionIP数据显示,2013年富士康是美国前20大专利持有公司之一。富士康方面也称已经有64300项专利获批。富士康的问题,是缺少自己的品牌。因此,它做出了很多尝试,造电视、研发机器人,推出自主品牌手机富可视,还布局了电子商务领域。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郭台铭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富士康要转型发展成”六流“的科技公司。可见,富士康接下来的目标确是让自己摘下”代工厂“的帽子,改头换面,重新冠以”科技公司“这样高大上的头衔。

  但如今看来,富士康的诸般动作都没有跳出”制造“的框框,做汽车是这样,做电商也是苹果手机翻新业务备受欢迎。而现在,富士康与滴滴的合作,如何展开尚未公开。富士康能不能摘下这顶很low的帽子,尤未可知。

最新文章